北斗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介绍
(一)系统介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定位和双向短报文通信于一体的系统。 完全覆盖了中国海域。 具有24小时、全天候服务、无通讯盲点、安全、可靠、稳定等特点; 它具有遇险报警、搜救协调通信、救援现场通信、现场定位、海上安全信息广播、常规公共业务通信、桥对桥通信等功能,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兴技术手段。前景看好,目前已应用于我国海洋渔业安全监管领域,发展迅速。
北斗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由北斗卫星及卫星地面站、北斗海洋渔业船载终端、北斗星通运营服务中心、渔业管理部门用户陆地监测站等组成。 该系统基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 它有效融合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互联网、地理信息、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构建覆盖近海、中远海、远洋的海天地一体化系统。 北斗卫星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系统提供:
向海上生产运营商及相关方提供船岸间各种通信网络的数字信息互操作服务;
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渔业管理、船位监测、应急救援信息服务;
为渔业经营者提供渔业交易信息服务和物流运输信息服务;
提供定位导航、导航通知、遇险呼叫等
增值信息服务(天气、海浪、渔场、鱼潮、鱼市等)。
系统组成图
北斗海洋渔业船载终端
船舶监控管理平台——北斗海洋渔业仅在我国东海就拥有数万用户。 图片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就是监控平台上的渔船。
北斗运营服务中心
(二)系统应用基本情况
2006年,农业部投资建设了南沙渔船位置监测指挥管理系统。 项目总投资1865万元。 南沙海域作业的900艘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 这是北斗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系统首次上线。 率先应用于海洋渔业,在渔业安全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农业部南沙项目示范带动下,各级地方政府和渔业部门高度重视,愿意投资。 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已有2.4万多艘渔船安装了卫星位置监测终端设备,其中包括北斗卫星监测终端。 有装备船舶19354艘,占比80%以上。
2008年,浙江省投资3.4亿元建设了1个省级监控中心、4个市级监控中心、25个县级监控中心,为14153艘185马力以上渔船安装了包括北斗卫星在内的卫星船位终端。 终端数量为11,783个。
2009年,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相继启动渔船安全救援信息系统建设。 其中,上海334艘船舶、江苏2667艘船舶、山东1663艘船舶配备北斗卫星终端设备,共计4664艘渔船。
2010年,海南省与北斗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签订《海南省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项目合同》,为6000艘符合安装条件的渔船安装北斗卫星终端设备。 该项目于2012年底完成竣工验收。
2011年,广西区在所有60马力以上渔船上安装了北斗海洋渔业船载终端。 同时,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安装船舶保安系统,对渔船进行有效管理。
2012年以来,辽宁、山东、广东、河北、天津也开始建设北斗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系统项目。
随着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在渔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农业部结合渔业行业应用特点,制定了北斗卫星渔业船载终端设备技术标准,已作为渔业标准正式发布。工业标准。 还向财政部申报,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被列为渔船安全机械设备,享受农机补贴政策。
(三)北斗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信息服务系统在海洋渔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13号),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大中型渔船位置卫星监测系统建设,实现作业渔船的动态监控和实时跟踪。
北斗卫星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极大保障了海上渔船安全,巩固和发展了渔业生产,推动了“平安渔业”建设。 以前往南沙进行生产作业的渔船为例。 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建立了“南沙渔船位置监测指挥管理系统”。 系统建成后,监控中心可以随时了解渔船的位置,极大方便了相关职能部门对渔业生产的管理,实现可视化管理和调度。 。 当渔民海上遇险时,可以通过渔船上的卫星导航通讯系统向监控中心发送遇险报告。 监控中心收到报告后,可根据卫星定位确定距离遇险渔船最近的船舶,与其取得联系,组织搜救。 ,从而大大提高了遇险渔民的救援率。
2011年3月2日凌晨,浙江省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指挥中心值班室接到紧急报警:浙岭20169号渔船在东经122°25′18″处被格鲁吉亚公民扣押东经28°49′48″,北纬28°49′48″。 大船碰撞导致“柘岭渔20169”轮船体严重变形、进水,并逐渐沉没。 船上11名船员生命垂危。 造成事故的大船已逃离现场。 接到报警后,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依靠渔船安全救援信息系统和北斗卫星,准确定位事故地点。 还利用北斗卫星短信功能指挥调度周边浙江焦渔7838船快速开展救援行动。 成功转移11名遇险船员,并利用电缆将沉船拉近本船,保障了柘岭渔20169船及船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减少外交争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和谐发展
中国渔政负责管理在南沙、北部湾以及中朝、中韩、中日接壤海域作业的渔船,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负有重大责任。 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应用于海洋渔业,为渔业主管部门和海上作业渔船建立有效的通信和信息交换手段。 渔业主管部门可以在渔民受到干扰时,利用该系统对在敏感水域作业跨境捕捞的渔船进行提醒和警告。 在需要时,可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及时掌握海上局势,调解纠纷。 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在维护我国在南沙群岛的主权和权利、处理朝鲜、韩国海域渔船跨境捕鱼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推进渔业现代化信息管理
北斗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信息服务系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渔船出海标准化管理提供了科技手段。
一是及时防止渔船在休息期间非法从事捕捞生产,或在台风期间冒险出海生产。 提高渔船抵御台风灾害的能力,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构建和谐海洋。 渔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其次,北斗数据为政府补贴提供依据。 目前,“渔船位置监测系统”统计数据已成为部分省份分配“渔船柴油补贴”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是让陆海信息传输和沟通更加便捷。 渔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及时向远洋渔船发送天气、海情、政策法规、市场行情等信息,指导远洋渔业生产。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主要以个体生产为主,渔业交易主要通过渔民与岸上代理之间相对封闭的信任关系实现。 由于缺乏有效的通讯手段和渔业交易信息平台,船岸信息交流困难,渔民无法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和渔业资源信息,海上渔获量基本信息无法获取和发布。导致渔业交易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特别是鲜鱼交易成本增加,风险增大。 同时,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交易体系,导致水产品消费价格较高、交易时间延长、产品质量下降。
该系统的应用,可以让渔民获取天气、海浪、赤潮、鱼潮、鱼市价格等增值信息,快速发布渔获信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风险,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解决。渔业经营者可以尽早获取捕捞信息,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
四、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推动海洋经济再上新台阶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也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信息产业推动了我国土地经济可持续集群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互联网浪潮。 但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由于通信条件的限制,这两项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作业缺乏有效的海上通信和定位手段,无法整合和交互各方面的渔业信息资源。 共享,迫切需要加强海上渔船导航、通信为一体的海洋渔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海洋新制度的实施,国内外开发海洋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依靠科技进步,用信息化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陆地经济的信息链接和共享将成为海洋经济的驱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