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手机都有应用商店,有必要吗?
手机厂商从“预装”到大力发展“应用商店”,如今又推出类似iOS的“纯净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会从用户的下载安装中获取更多的利润,用户体验不被重视,下载应用的选择权也形同虚设。
近日,《消费者报道》注意到,有消费者投诉称,其手机在安装或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时,屏蔽了从其他渠道下载的应用程序,并分流至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
比如,有消费者反映“手机厂商强制登录”、“从其他APP下载的游戏会被屏蔽”、“手机厂商的系统普遍对第三方来源的apk设置障碍”、“手机厂商收取渠道费”等等。
▲有消费者反映手机厂商屏蔽第三方软件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哪些第三方应用受到限制?哪些手机会屏蔽?是否涉嫌垄断?
手机厂商应用商店
未找到第三方应用商店
《消费者报告》记者对多家手机厂商的各类第三方应用商店进行了全面的评测。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如应用商店)APP有以下四个为代表:App Store、豌豆荚、快板。因此本次评测通过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搜索以下四个常用的第三方应用平台。
统计数据如下:
结果显示,小米、OPPO、vivo、华为、苹果、魅族、美图等8款手机在自家应用商店中均无法搜索到App Store、豌豆荚两款APP,仅有苹果可以下载社区;在酷我音乐中,除vivo、美图外,其他APP均能搜索到,但下载之后也是“阉割版”,无法下载其他APP。
如下图所示,在魅族手机上搜索“App Store”和“豌豆荚”,没有任何显示。
▲手机自带应用商店,找不到第三方应用商店
比如,从手机应用商店下载的“”APP与从第三方应用平台或官网下载的“”APP功能有所不同,前者无法下载,而后者功能齐全。
换言之,这四款应用程序的功能受到了手机厂商的限制,这是毫无疑问的。
▲从手机自带应用商店下载的应用功能受限(左图为从手机自带应用商店下载并安装的打开界面,右图为从官网下载并安装的打开界面)
手机厂商频频发布“安全提醒”。
将流量引导至您自己的商店
手机厂商不仅对自己的应用商店的搜索进行限制(不上架应用或者不上架),还对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应用下载,以及通过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其他应用进行限制和屏蔽。
1. 手机制造商屏蔽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
比如在魅族手机上,当你通过快看官网下载“快看”APP,或者通过豌豆荚官网下载“豌豆荚”APP时,手机都会弹出“该应用未通过魅族应用商店安全检测,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明确提醒,并在底部放置一个“前往魅族应用商店”的按钮。
▲提供下载第三方应用的安全提醒,并将流量导至自家应用商店
同样,华为手机也会弹出提醒“为了提供更安全的应用服务,保障您的权益,纯净模式下,建议优先通过华为应用商店安装经过安全测试的应用。”也建议所谓的“了解纯净模式”和“通过华为应用商店安装经过安全测试的应用”。
即使用户坚持继续下载,华为手机也会强制用户在安装应用程序之前输入账户密码(手机无法对密码输入页面进行截图)。
▲纯净模式下,下载第三方应用会给出安全提醒,流量会导向应用商店本身。
2. 手机制造商屏蔽从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的应用安装
如果下载有影响,使用上会不会受阻?比如通过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抖音、哔哩哔哩、西瓜视频等其他应用。
《消费者报告》记者绕过手机自带应用商店,通过App Store和豌豆荚下载其他APP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通过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其他APP时,同样存在安全提醒和分流,即第三方APP的下载、安装、使用功能受到限制和分流。
例如,在使用App Store下载西瓜视频或百度云时,vivo手机页面会出现弹窗提醒:“该应用并非来自vivo官方应用商店,未经vivo测试。”除了弹窗提醒“测试不安全”外,OPPO手机在安装前还会要求验证OPPO账号密码。
情况和OPPO手机类似,在鸿蒙系统纯净模式下,通过第三方平台下载应用需要输入密码,打着安全的旗号,限制和屏蔽自家应用商店之外的应用下载安装,进一步限制了第三方应用商店的使用。
▲通过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其他APP,同样有安全提醒、流量分流
3.手机厂商屏蔽安装第三方平台下载的软件
如果你不从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而是通过浏览器或者其他APP(比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下载,手机会被屏蔽吗?
经测试,使用小米手机在抖音上下载 Keep 时,安装过程中会弹出提示“是否允许抖音安装该应用?”,允许后会弹出另一个页面,其中有“继续安装”、“从小米应用商店安装”、“取消安装”三个选项。
点击“从小米应用商店安装”后,会跳转到小米应用商店的Keep下载页面,无需任何操作,即可自动下载并安装应用。安装完成后,《消费者报告》记者返回下载Keep的,发现原来Keep下载页面的“下载”按钮已经变成了“立即打开”按钮,也就是说,从下载的Keep和从小米应用商店下载的Keep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手机厂商在通过第三方APP下载应用时,会面临多重干扰和拦截(第三方应用商店,抖音、哔哩哔哩、西瓜),干扰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提供风险、误导用户)、恶意引流(将流量引流到内置应用商店)、增加安装难度(需要输入账号验证和密码)。
有了这三招,用户就很难放弃安装,可以说设置了一系列的“墙和障碍”,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应用下载有利可图,
手机厂商们正积极
在PC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过程中,App Store、百度手机助手、豌豆荚、360手机助手等第三方应用商店受到用户广泛青睐。一方面,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尚未建立;另一方面,第三方应用商店拥有众多创新和玩法,用户体验远超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
但渐渐地,手机厂商发现了商机,开始主动出击,第三方应用商店则处于被动地位。
手机厂商掌控着手机底层操作系统,可以掌控各类用户权限,他们之所以开发自己的应用市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盈利。
手机厂商的利润不仅仅来自于硬件,还有应用商店的渠道分成,一些厂商喊着“手机不赚钱”、“做朋友”的口号,然后靠广告、APP植入赚取利润。
苹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方应用商店无法在苹果iOS平台上架,苹果给出的理由是出于安全考虑,所有APP都必须经过审核,并且只能通过应用商店进行下载安装。2018年应用商店在中国的收入高达110亿美元。应用商店带来的好处,尤其是苹果应用商店带来的诱惑,手机厂商对应用商店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因此2015年,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开始悄然发展。
截至2019年,华为应用商店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月活跃用户3.7亿,累计下载量3500亿次;小米应用商店覆盖5个国家,活跃用户超过1.5亿,累计分发量超过2800亿次,占小米手机安装量的91%以上。OPPO宣称,OPPO软件商店日分发量达6.8亿次,月活跃用户2.18亿次。
手机厂商从“预装”到大力发展“应用商店”,如今又推出类似iOS的“纯净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会从用户的下载安装中获取更多的利润,用户体验不被重视,下载应用的选择权也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手机厂商通过控制用户权限发展应用商店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体验。
首先,第三方应用商店、第三方应用市场起步很早,在应用市场耕耘已久,在产品和运营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好,在安全测试、软件上架、社区建设、福利发放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一些冷门应用只能在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但豌豆荚可以下载历史版本的软件。
而且很多游戏都有渠道服务,如果手机厂商关闭渠道,会增加用户换机的成本。比如一款游戏如果经常在苹果手机上玩,换手机时可能就得从iOS重新转到安卓。如果手机厂商直接独立运营,华为未来迁移到小米可能也要付出同样的成本。一旦彻底关闭,可能形成类似“苹果税”的成本,不利于开发者创新、消费者自由选择、市场公平竞争。
其次,目前应用开发商的推广方式和用户的下载渠道比较多样。之前火爆的游戏《原神》并没有选择通过应用商店在安卓市场发行,而是通过独立推广的方式。市面上类似的应用游戏还有很多,都会通过哔哩哔哩、抖音、西瓜、快手等渠道进行推广。
在这些渠道中,用户可以先观看视频,再决定是否下载游戏,但手机厂商对第三方平台的“拦截”,却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下载成本。
显然,第三方下载平台和手机厂商自有的应用商店是直接竞争的,但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现象。因为这些多种下载方式的存在,可以给我们带来另一个价值——“鲶鱼效应”,刺激市场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推动大家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如果只通过封闭来实现商业利益,对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任何商业竞争都应该让位于用户权利。
苹果遭处罚,国内互联互通仍任重道远
“苹果税”以及其应用商店的关闭早已饱受诟病,国外目前正对其垄断行为展开调查。
2022年2月,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以20比2票通过《开放应用市场法案》,并将提交众议院全体表决。该法案将要求苹果和谷歌允许应用开发者在iOS和安卓系统上使用其他支付系统,并允许消费者安装第三方应用商店。该监管主要限于苹果、谷歌等运营应用商店的公司,旨在保护中小企业,保障消费者公平选择,恢复扭曲的数字市场竞争。
2021年12月,印度竞争委员会(CCI)下令对苹果在该国的商业行为展开调查。该机构初步认定苹果违反了印度反垄断法。
目前,欧美已经开始出台法案,打击苹果、谷歌在应用市场的垄断行为,但国内手机厂商却想再次涉足同样的垄断河流。
国内反垄断和公平竞争保护力度也并不弱。
2021年9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召开“屏蔽URL链接行政指导会”,参加的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百度、华为、小米、360等。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指出:“互联互通是互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保障用户顺利、安全地使用互联网也是互联网行业的努力方向。同时也要求企业能够按照整改要求,务实推进即时通讯中屏蔽URL链接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分步、分阶段予以解决。”
反垄断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持续关注的焦点,而互联互通则是打破流量垄断的重要一环。互联互通原本是指电信运营商之间电信业务的打通,现在用在互联网行业,可以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平台之间业务的互联互通。
涉嫌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手机厂商滥用“安全提示”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限制第三方市场流量,误导用户降低第三方市场应用的安全性,这种行为实际上侵犯了用户和应用的合法权益——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构成不正当竞争。
在利益驱动下,国内手机厂商屡屡通过硬件控制、不当限制等手段劫持第三方应用市场流量,为此引发多起诉讼,涉及vivo、OPPO等多家手机厂商。
2017年1月,腾讯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vivo提起诉前禁令,法院裁定vivo在用户下载安装“应用商店”软件过程中反复弹窗提示、默认设置取消安装倒计时、设置跳转至“vivo应用商店”的链接按钮等行为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判令vivo停止前述行为。
OPPO也不例外。因OPPO软件商店涉嫌对腾讯手机管家构成不正当竞争,腾讯向法院提出诉前保全申请,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签发诉前禁令。法院认为,OPPO在用户安装“腾讯手机管家”以及通过“腾讯手机管家”下载安装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弹窗提示干扰用户的选择,妨碍已下载软件的正常安装,诱导用户跳转至“OPPO软件商店”,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判令OPPO立即停止恶意干扰侵权行为。
依据《互联网上禁止不正当竞争规定(征求意见稿)》、《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整顿互联网行业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等文件中重点规范的行为,手机生产企业实质上是将其在硬件设备上的竞争优势延伸至应用分发层面,通过妨碍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网络产品或服务,涉嫌实施不正当竞争。
对于小米、苹果等手机厂商对豌豆荚、应用宝等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屏蔽,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员、消费电子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表示,此类屏蔽行为涉嫌违法,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副教授陶倩也表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影响用户的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的正常运行。
因此,手机厂商若拦截、阻断第三方软件的安装,将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的规制。
北京东威律师事务所律师许静远也向《消费者报道》记者表示,部分手机厂商将下载安装按钮调暗,并提供“该应用来自外部来源、未经过安全测试、为恶意应用”等提示,阻止用户从第三方平台下载,并将流量引流至自家的应用商店。此举不仅构成对第三方下载平台的侵权,也严重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涉嫌违反多项政策法规。
许静远律师表示,这些行为构成恶意干扰用户终端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或恶意干扰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的软件等产品的下载、安装、运行和升级,还可能构成欺骗、误导用户不使用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或产品的行为,涉嫌违反《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的若干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0号)》;手机厂商作为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手机生产企业的行为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侵害了用户合法权益,涉嫌违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装及分发管理暂行规定》。
对于应用程序被手机厂商封杀的消费者和软件开发商,许静远律师建议可以从政府监管和司法层面适当引入惩罚性的赔偿机制,加大对侵权企业的赔偿金额,让侵权企业不敢再从事相关的侵权活动。
陶倩副教授还进一步指出,手机厂商与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在手机行业生态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双方应相互促进、良性竞争。在合作中,应保持开放心态,共享用户,共同努力提升手机用户体验;在竞争中,应坚守法律底线,遵守商业道德,公平竞争,尊重用户的选择权,维护手机应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 | 黄洪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