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家齐:第七届吴大猷科普写作奖评审的思考

2024-05-05 -

审稿人意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家齐不仅参与了第七届吴大猷科普写作奖的评选。 他还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席,并担任过我国多部科普作品的评委。 他对我国科普出版领域有着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颁奖典礼结束后,应本报要求,刘家齐写下了自己的个人经历。

■刘家琪

近年来,科普和科普创作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我参加的几次科普作品奖的评审来看,参赛作品数量多、涵盖面广、形式新颖、具有时代性。 凭借强烈的责任心,水平显着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原创作品和翻译作品。

马大猷著作_吴大猷科普著作奖_马大猷声学奖

根据近七年吴大猷科普写作奖获奖作品分析,原创作品占比42%,翻译作品占比58%; 大陆参赛作品的胜率为45%,低于台湾的55%,但原创作品却有优势。 其获得的五项金标奖中,有四项是原创作品。 不过,台湾在赢得翻译作品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大陆翻译作品中,7个奖项中,只有一部作品获得金标奖。 。

总体来说,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翻译作品的比例都显得较高,原创作品有待加强。

在评奖过程中,评委们特别关注作品的科学性和科普功能。 有些作品写得很好,但知识点有点过时; 一些传记题材突出文学艺术,却缺乏科普功能……这些都影响了获奖。

吴大猷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杰出物理学家。 他不仅在物理学的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科普事业。 这是非常值得科学界推广的。 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进行了七次科普写作奖评审。 参赛作品既有台湾作品,也有大陆作品,也有部分中国作品。 它们对于促进科普、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传播在华人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很荣幸受邀参加吴大猷科普奖的评审和颁奖典礼。 中国大陆作品中,获原创金奖1部,翻译银奖1部,优秀作品奖8部,儿童作品特别奖3部。 并感到快乐。 也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更多的内地作品获奖,让我们的科普事业更加繁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