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最著名的理论,镜像阶段理论,它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2024-05-28 -

我们首先介绍拉康哲学思想的核心:镜像理论。

简单来说,镜像就像照镜子一样,我们通过镜子里的影像认识自己,意识到镜子里的影像就是我,这就是自我认知。

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18个月左右就会产生自我意识,即大脑中有了“我”的概念,照镜子的时候就会意识到那个人就是自己。

创新的金句_创新的素材_什么创新

但拉康讲的镜像阶段更早,拉康发现,一个人对自己的最初认识,是在婴儿时期6-8个月的时候。

拉康把这个阶段称为镜像阶段,把这个时期的自我称为镜像阶段自我。

所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知其实更早就开始形成了。当然,拉康并不是异想天开,他本人就是一个精神病学家。

早年他在法国学院修读亨利·瓦隆的心理学课程,瓦隆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镜像实验对拉康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瓦隆是20世纪法国著名心理学家,代表著作有《意识与潜意识的生活》、《偏执狂》、《儿童人格的发展》等。

1936年,35岁的拉康在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一次年会上正式作了关于“镜像阶段理论”的报告,镜像阶段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标志着拉康思想的一个起点和重要里程碑。

拉康的镜像理论有何创新之处?

这其实也是理解拉康思想的出发点,我们通常认为,当人有了自己的意识之后,对自我的认识就会逐渐清晰和完整,作为身体的“我”与作为抽象概念或符号的“我”形成了一种身份。

但这一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拉康认为,原始自我认同的确立过程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我们仍然使用照镜子的比喻,但我们也可以将镜子理解为“父母”的面孔,或者更广泛地说,是他人的反馈。

创新的金句_创新的素材_什么创新

第一阶段是孩子会认为镜子里的影像是真实的。

其次,孩子会意识到图像并不是那么真实,比如他会跑到镜子后面看到,那里根本就没有真人。

拉康认为,在这两个阶段,人类和大猩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验中,当大猩猩看到镜子中的影像时,它会跑到镜子后面去看,却一无所获。大猩猩不会把镜子中的影像当成真正的自己。

但人类与大猩猩不同,在第三阶段,孩子会意识到镜子中的虚幻形象就是自己的身体,从而建构主体身份,形成自我的原型。

这是一个认同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征服主体身份的过程,孩子会把镜子中的形象客体化为自我。

这三个阶段其实充满了“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逻辑,孩子经历了从现实到虚幻,再从虚幻到现实的过程。

但孩子最终确认的自我就是真实的自我吗?

拉康把在镜像阶段建构的自我称为:我是一个他者。

因为第三阶段的幼儿把镜子中自己的形象当成了自我,这恰恰说明自我源于外在他者的形象,自我是依赖于他者而建构的。

所以,拉康引用了法国诗人兰波的话:我是一个他者。

在自我形成之初,自我与他人形象紧密相连,自我是后天建构的结果,儿童通过他人形象建构的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一种想象的自我。

拉康说,有机体以类似想象力的方式拥有着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形象,因此他把这个阶段称为:想象世界。

什么创新_创新的金句_创新的素材

拉康把人的自我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有人也称符号界)、现实界或现实性界、症状界或症候群界。第四阶段是拉康晚年提出的理论。

什么创新_创新的素材_创新的金句

在第一阶段:想象阶段,拉康区分了身体形象与身体图式,身体图式是作为物理存在的自我。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身体图式;但身体形象是一个抽象的、精神的自我,我们无法控制,我们只能思考和理解。

这个身体形象依赖于他者的形象,拉康把这个时期的他者称为“小他者”,小他者与大他者的区分也是拉康思想的独创,后来到了象征阶段,还有大他者,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当然,镜子阶段的“镜子”是一个比喻,主要指自己的父母、身边的亲人,可以理解为父母的“脸”,此时我们通过对镜子中形象的想象性认同,生成了“自我”的概念。

但这个自我其实是一个幻觉的自我,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形象或幻觉,我们以为这个幻觉才是真正的自我,这就是拉康所说的“存在论”误指。

创新的金句_创新的素材_什么创新

镜子阶段的自我有两个特点:一是宝宝通过外在的镜子完成了内在自我的整合,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二是宝宝把外界的虚幻形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虚幻与现实。自我的任务就是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虽然此时的镜子是虚假的表象。

但当我们长大后,自我就变得像一个代理人,其职责就是掩盖人们缺乏统一性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这就是拉康的“自我作为幻觉”。

我们开始终生着迷于自己的倒影。

关于对幻影自我的痴迷,弗洛伊德讲述了一个关于水仙花的古希腊神话。

纳西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非常英俊的男子,无数女孩对他一见倾心,但他却无情地拒绝了她们。有一天,他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但他不知道那影子就是自己,他爱自己的影子,无法自拔,终于有一天他下水寻找爱情,溺水而亡。

男人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弗洛伊德自恋的隐喻。自恋的概念正是因为精神疾病的问题而被引入精神分析的思维框架。

弗洛伊德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许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无法产生同理心,因此沉迷于自我构建的幻觉和想象。

这类似于拉康的自我幻觉,认为自我是一种想象,自我依赖于他人的形象。

什么创新_创新的金句_创新的素材

好,今天我们介绍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以及自我在镜像阶段是如何形成的。

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思想的起点,“想象世界”也是拉康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镜像阶段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我是一个他者”。拉康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的起点是“虚无”,自我是一个伪主体。

这样,拉康实际上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自我的真实性。

他证伪了弗洛伊德自我主体建构的逻辑,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与本我、意识与无意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感知与意识是一体的。

弗洛伊德把自我等同于感觉和意识的整体,而拉康却把这个自我整体撕裂,提出了“异化本体论”,真实的自我被异化为虚幻的自我。这个过程发生在婴儿时期,我们误以为镜像中的自我才是真实的自我。

拉康说,真实的自我其实从一开始便是空的,自我不过是通过错误认知而叠加起来的想象的伪自我。

那么这个“伪自我”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发展的呢?

晓波哲学·认知进化营

新栏目已开通,欢迎加入

点击上方名片扫描即可加入群组

什么创新_创新的金句_创新的素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