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临床科室急诊患者转运交接满意度措施效果评价
论文
提高临床科室急诊患者转运交接满意度措施效果评价
陈一言、徐小平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胜光路566号厦门市第二医院)
[摘要] 目的是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临床科室对急诊科患者转运交接的满意度,保障护理安全。 方法2011年12月和2012年3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由专人对我院急诊科相关的16个临床科室的在职护士进行两次问卷调查。 首次发放问卷得分为96分,回收96份。 分析原因后,医生和护士应进行有效沟通,互相换位思考,和谐工作,互相监督; 建立《危重病人交接护理记录表》,建立院内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通道,加强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化培训和管理。 ; 12周后,第二次发放问卷103份,回收103份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三个月内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后,临床科室对急诊科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急诊患者; 转移和移交; 满意; 效果评价
急诊科是收治重症患者的第一科室。 经过初步抢救和复苏后,患者往往因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而被转至辅助科室检查或转至专科病房住院甚至手术室紧急手术。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缺点[1]。 为了提高转运的安全性,自2009年实施转运路径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临床科室对急诊科转运交接的满意度却没有提高。 急诊科调查临床科室对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的满意度,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并实施整改措施,加强培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工作满意度,并确保护理。 安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专人对我院急诊科相关临床科室在职护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发放96份,第二次发放问卷。 发放103份,共199份,其中护士55人,执业护士98人,主管护士46人; 男性4人,女性195人; 年龄22岁至45岁。 1.2 方法
采用本科部设计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调查表》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八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方法,即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满意项包括“满意”和“比较满意”,不满意项包括“一般”和“不满意”。 问卷总体信度α值为0.89,每两周的重测信度r为0.83[2]。 调查问卷由专人发放,首次回收问卷96份。 在对首次发放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12周后第二次发放问卷103份,回收10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用于对比评价。 ,结果如表所示
1.表2.使用sp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
2 个结果
2.1 第一次满意度调查显示(表1),只有第8项护士的服务态度达到90%以上,第3项对需要准备的急救设备的告知最低,为69.79%,第2项对患者病情的告知第二高为76.04%。第二次满意度结果显示(表2)所有项目均达到90%以上,项目
3.6有不满意率。
2.2 表3显示,经χ检验,第一次满意度调查和第二次满意度调查均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首次工作满意度调查评价者(%)
内容
满足
1、提前通知其他部门做好准备
2.告知患者病情
3、告知需要准备的急救设备
4.告知患者生命体征
5、管道固定正确并保持畅通
6.告知患者主要病情及用药情况
7. 协助您正确放置患者
8.护士服务态度
表2 第二次工作满意度调查评价者(%) 内容
满足
1、提前通知其他部门做好准备
2.告知患者病情
3、告知需要准备的急救设备
4.告知患者生命体征
5、管道固定正确并保持畅通
6.告知患者主要病情及用药情况
7. 协助您正确放置患者
8.护士服务态度
表3 临床科室与急诊科室工作满意度比较
条目 1 2 3 4 5 6 7 8
3 讨论
3.1结果及原因分析
3.1.1 存在沟通问题、沟通不畅、项目通报不完整
①患者入院前未提前通知科室,急诊科护士沟通不畅,导致急诊科护士与病房护士在交接班过程中发生冲突; 对于非轮班时间到急诊门诊就诊的患者,医生直接下达住院医嘱,让患者办理预干预满意度
81.25 76.04 69.79 86.46 87.5 86.46 85.42 92.7
干预后满意度
91.27 95.14 90.29 97.09 94.17 94.17 90.29 96.11
χ2 15.92 23.88 7.96 11.94 19.9 17.91 33.83 31.84
第二次工作质量评价(n=103)
比较满意
一般 9(8.74) 5(4.85) 8(7.77) 3(2.91) 6(5.83) 5(4.85) 4(3.88)
0 0 2(1.94) 0 0 1(0.97) 0 不满足
首次工作质量评价(n=96)
比较满意
一般来说
不满意
251(53.13) 27(28.12) 47(48.96) 26(27.08) 42(43.75) 25(26.04) 58(60.42) 25(26.04) 53(55.21) 31(32.29) 58(60.42) 25(26.04) 40 ( 41.67) 42(43.75) 62(64.58) 27(28.13)
17(17.71) 1(1.04) 20(20.83) 3(3.13) 23(23.96) 6(6.25) 12(12.5)
1(1.04)
11(11.46) 1(1.04) 13(13.54) 0(0) 13(13.54) 1(1.04) 7(7.29)
0(0)
80(77.67) 14(13.59) 83(80.58) 15(13.59) 77(74.76) 16(15.53) 95(92.23) 5(4.85) 89(86.41) 8(7.77) 87(84.47) 10(9.71) 81( 78.64) 12(11.65) 96(93.20) 3(2.91)
10(9.71) 0
住院流程没有通知急诊室护士或预检分诊护士护送患者,患者直接自行入院,导致病房护士没有时间准备床位,影响了病房护士的工作计划,导致病房护士对急诊科工作的不满。 评估。 ②危重症患者转运前,急诊科护士在电话中告知患者病情时不注意语气,有时告知患者情况不全,未说明需要的急救物品做好准备。 导致病房护士在接受治疗时需要准备急救物品,影响了交接工作。 进展顺利。
急诊医师与临床科室医生沟通不足,导致护士之间沟通冲突。 临床科医生到急诊科会诊后,直接将患者收入入院科室或送其进行各种辅助检查后,在未通知急诊科护士或通知值班护士的情况下,直接将患者收入入院科室。在病房准备治疗,影响了病房。 护士接待急诊病人。 3.1.2 安全意识淡薄,预见性差
一些年轻护士经验不足、风险评估不足、缺乏远见。 在电话通知病房护士准备好接待病人后,她没有给足够的时间接待病人和准备急救用品,就护送病人到病房。 病房护士没有及时做好接待病人的准备,导致病人在病房走廊等待,增加了安全风险。
一些护士安全意识淡薄,未能充分评估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他们在后备护送过程中携带的急救物品不足。 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未能及时有效处理。 安全风险。 3.1.3 交班问题
在急诊科工作的特殊岗位,往往是夜班时间,危重病人较多,值班护士很少。 急诊科护士护送病人到医院后,急诊室里往往有很多病人,需要护士协助抢救和护理。 有的护士没有与接收科室的护士进行详细交接就匆匆返回科室。 他们忽视了转移后患者的安置。 病人一转至相关临床科室,跨过病床,他们就第一时间赶往急诊科。 交接不详细,很容易引起病房护士的误解。 对病情观察不完整可能会导致护理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影响病房护士对急诊科护士工作质量的评价。 一些外伤患者的身体肮脏且沾满血迹。 下班时间病房里只有一名护士。 她必须在安置病人时对其进行清洁。 工作强度很大。 急诊科护士未在急诊科进行清洁工作或协助病房护士进行清洁、保洁工作。 换衣服、工作等方面都有不足。 3.2 纠正措施
3.2.1有效沟通、和谐工作、相互监督
加强医护合作,增强有效沟通,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共同解决患者问题、共同决定和实施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过程[3]。 急诊科管理人员应适当营造有利于合作的急诊工作氛围,加强医护合作教育,弘扬医护团队精神,发展医护之间成熟、相互尊重的职业关系。 例如,急诊科在非轮班时间收治病人,无论是从急诊室转来的,还是从门诊直接入院的,急诊医生都应该将病人交给护士,急诊科护士会将病人交给护士。电话通知患者并安排患者转运。 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加强与会诊科医生的沟通,详细介绍病情,并协助会诊科医生按照急诊科入院流程将患者收治入院。
安装录音电话的目的是为了互相监督,提醒护士在转运病人前先打电话。 同时,沟通时要注意电话礼仪和语气。 建立电话联系登记簿,可实时有效查询,方便科室双向沟通。 实施通过电话通知入院患者的标准化流程。 急诊科护士在转运病人前,应给病房值班护士打电话,明确告知病房护士按照规定需要准备的物品、病人的病情、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管道情况以及大概的情况。转院病人到达科室的时间,让接收科室护士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急诊科开展团体质控,急诊质控组组长定期与临床科室护士进行面对面沟通,征求意见,增加沟通。 每一位护士都应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尊重和欣赏自己和他人,认同自己,真诚、诚恳、诚实,勇于承认错误,愿意改变自己,真诚关心他人,增进互助。理解和信任。 在临床工作中相互沟通、提醒,为患者提供科学、整体、全方位的现代化护理[4]。
3.2.2建立《危重症患者交接护理记录表》,确保床边全面交接
建立《危重症患者交接护理记录表》,防止语言沟通缺陷,便于交接工作更加全面。
《危重症患者交接护理记录表》条目包括:患者身份确认、意识、生命体征、过敏史、隔离状况、管道状况、皮肤完整性、血液制备状况、药品、物品(病例、影像资料、其他个人资料)信息)项)、到达科室时间、交接班结束时间、护士签名等。当患者病情稳定或转入专科抢救治疗或手术时,急诊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治疗情况派遣前应了解其身份、状况等,并在交接单上详细记录。 病人被护送至各科室后,病房护士或手术室护士详细测量生命体征,检查各项治疗和护理情况,然后进入病房或手术室,填写《危重病人交接单》详细填写《护理记录表》,并由交接护士双方签字确认,并存入病历。 用于检查和监督。
3.2.3加强培训,完善交接管理
急诊科专业知识再培训,急诊科全科护士培训,晚上对全体人员进行为期2周的培训,按照《急诊科建设指南》的要求设置课程,包括急诊科的病因、发病机制等。常见危重症、抢救流程、常见并发症、预后等、护理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和规范交接制度、常见急救技术培训等,主要由急诊科及相关科室专家授课,由急诊科护士和高级护士对执业护士进行常用急救技术的培训和评估。
完善急诊科交接管理制度,加强对急诊科危重病人的转运路径、转运程序的培训,并落实责任明确,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通过交接管理,急诊护士和病房护士增强了工作责任感,认识到抢救工作的完整性、医院工作的全面性、抢救和治疗急诊患者的一致性。 这进一步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强化了急救意识。 树立患者全程安全护理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质量,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3.2.4完善转运流程,建立院内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通道
① 转让前:转让前进行风险评估。 是否需要转运重症患者,必须由主治医生仔细评估、权衡。 护士会对病情进行整体分析和了解,分析患者在旅途中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患者的耐受情况、转院情况。 需要充分评估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转运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转运前准备工作,包括患者准备、家属准备、陪护准备、转运设备准备、转运药品准备、交接内容的书写等。 转移前联系和协调。 转移前致电相关部门,做好转移准备。 及时通知其他陪同人员,设计人性化的换乘路线。 转让前的电话通知应详细记录。 ②转运过程中:转运过程中,应保持安全位置,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并做好应急处理,保持各管道安全有效。 ③转运后:协助将患者移至病床上,理直、固定管道,并通过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的交接说明病情。
3.2.5 人文关怀、同理心、团结合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和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让患者在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治疗和护理,就必须有和谐互信的医护关系。 。 构建和谐医护关系需要双方调整心态。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工作中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理解、明确责任。 同理心是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理体验过程。 它是实现理解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 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进行情感交流,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这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怀[6]。 急诊科护士和临床科室都应以换位思考的态度接受新患者,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急诊科护士护送患者至病房时,应向病区接诊护士详细说明病情,协助妥善安置患者,必要时协助监护、抢救、术前准备等; 病房接待护士还应考虑急诊科的工作。 如果工作繁忙,应尽力准备好就诊前的物品,尽快与急诊科护士沟通患者病情,并妥善安排患者,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温暖、和谐、安全的就医。 护理环境。 3.3 效果评价
三个月内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后,临床科室对急诊科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
[5]
查找未按程序通报的个别护士,进行个别教育和管理。 告知需要准备的急救设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不仅关系到病房护士的接待速度,也关系到病人护理的安全。 急诊患者病情的变化无法预测,因此急救物品的准备非常重要。 有效沟通、换位思考、和谐工作、相互监督; 建立医院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通道,加强急诊科护士的培训和管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1]高帆,马庆梅. 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 中华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12): 50-51. [2]徐小平,陈一文,陈一言。 危重病人安全院内转运通道的建立与实施[J]. 护理杂志,2012,27(7):11-14.[3] 杨小丽,苏小银,张君娥。 医护合作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05,19(7):1136-1138。 [4]范改平,范变兰,冯爱平,等。 护士协作影响因素调查[J]. 护理研究,2007, 21(12): 3306-3307 . [5] 徐小平,陈艺文,陈艺艳。 危重病人安全院内转运通道的建立与实施[J]. 护理杂志,2012,27(7):11-14.[6] 彭静、黄小平、孙良坤。 透视采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中华误诊杂志, 2010, 10(18): 2627-26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